查看原文
其他

万玮:从浪漫、精确到综合,这就是成长的节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滩教育 Author 万玮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经典共读|这是一本奇书!——《教育的目的》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从浪漫、精确到综合,这就是成长的节奏
原创|万玮|编丨Zemira
来源|外滩教育

(ID: TBEducation)

 

看点——


成长意味着认知升级,掌握了认知的节奏,也就把握了教育的节奏。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在今年寒假中层培训会的演讲中,分享了他的观点和感悟。他认为,认知的节奏包括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浪漫中的理想主义和想象力,精确中的模型思维和工程思维,以及综合中的包容与生态,都蕴含着认知升级的法门。新学期伊始,相信这篇文章对大家如何认识教育的节奏,如何自我成长都会有所助益。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的名言。我刚走上教师岗位时,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教育的目的》中另一个影响深远的观点,来自于这本书的第二章“教育的节奏”。

 

 
怀特海认为,人的智力发展有三个阶段,循环往复,分别是:浪漫、精确、综合。
 
大体而言,人的童年以及青春期是浪漫的,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成年之后踏入社会,需要脚踏实地,逐渐变得精确;
 
到了中年,对很多事情有了更深的感悟,不再简单以是非对错来作判断,这就是综合了。
 
我将其看做是认知的节奏。我们初识一个人,凭第一印象对其有模糊而朦胧的认知;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对这个人的秉性脾气会有客观准确的了解,其间会发生很多故事,产生纠葛与裂痕,出现误解和矛盾;最后通过激烈思想斗争或戏剧化转折,前嫌尽释,和好如初,革命情谊在考验后得到巩固。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
 
成长就是认知升级。就如何利用这种认知的节奏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来谈谈我的理解。


万玮:基因与环境,哪一个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大?

万玮校长的10个方法论——平而不庸,和而不同:“平和人物”的特征


1、

浪漫
 
浪漫的本质是一种神秘与不确定,具有艺术的美感,因而充满期待与幻想。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在其小说《破碎故事之心》里写过一段话“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指一段爱情中最浪漫的部分,是即将开始而尚未开始。
 

塞林格
 
推而广之,当我们开始一段伟大旅程的时候,最浪漫的部分,就是即将开始,而尚未开始。
 
关于“浪漫”,我谈自己很有感悟的两点,一是理想主义,二是想象力。
 
理想主义
 
作为国际课程的一种,IBDP课程广受追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理念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例如,IB明确提出培养十种品质,分别是:
 
勇于探究(Inquirers)
学识渊博(Knowledgeable)
善于思考(Thinkers)
擅长沟通(Communicators)
坚持原则(Principled)
思想开放(Open-minded)
富含爱心(Caring)
勇于尝试(Risk-takers)
平衡发展(Balanced)
勤于反思(Reflective)
 
在实践中,IB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今天许多做课程创新的教育者都会去从IB的理念中汲取灵感。

做教育需要理想主义情怀。一个理想主义者不一定能成为好的教育者,但没有理想,一定不会是好的教育者。理想主义者通常有两个特征:
 
1. 第一个特征是立志,立大志
 
《乔布斯传》最后一章里有一段自述:
 
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传世的公司,这家公司里的人动力十足地创造伟大的产品。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当然,能赚钱很棒,因为那样你才能够制造伟大的产品。但是动力来自产品,而不是利润。
 
斯卡利本末倒置,把赚钱当成了目标。这种差别很微妙,但它却会影响每一件事:你聘用谁,提拔谁,会议上讨论什么事情。
 

 
斯卡利是一位营销天才,在加入苹果之前,他是百事可乐总裁,在他任上,百事可乐成为与可口可乐并驾齐驱的品牌。乔布斯挖斯卡利的故事非常传奇,在与斯卡利会面时,乔布斯发出了猎头史上的惊天一问:
 
“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改变世界?”
 
斯卡利成了苹果总裁之后,与乔布斯在经营理念上产生了巨大分歧,后来他反客为主,竟然将乔布斯赶出苹果,这是后话。
 
我们再看另一个人,他出生于1971年。
 
8岁,每天阅读10小时,把小镇上图书馆的书读完了,读完整本百科全书;9岁,父母离异;12岁,开发了视频游戏Blastar,赚取了500美金;
 
14岁,读《银河系漫游指南》等一系列科幻小说,遭遇校园霸凌,明确了拯救人类的人生使命;18岁读大学;24岁和朋友创业Zip2公司;
 
28岁,出售Zip2获得了2200万美元,创办了互联网银行X.com;29岁,X.com与Confinity合并,成立Paypal;
 
31岁,出售Paypal股份获得2.5亿美元,创立SpaceX公司来建造火箭;33岁,投资特斯拉;38岁,发布了首款特斯拉Model S;
 
42岁,发布“Hyperloop”超级高铁的概念设计;46岁,创立隧道公司The Boring Company;
 
2025年,火星殖民计划启动,前往火星的票价目前定为20万美元……
 
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埃隆·马斯克。
 

埃隆·马斯克
 
马斯克的志向在一般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国内有人送他一绰号“美国贾跃亭”。然而这些年,他一步步走来,梦想竟一步步实现。这么多人不理解他,嘲笑他,只能说明,地球不配拥有他,他是“来自星星的你”。
 
2. 第二个特征是发心,发善心
 
我在很多次演讲中引用过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大家知道稻盛和夫最核心的经营哲学是什么吗?
 
有人曾经向稻盛和夫当面咨询,中国企业家是应该向欧美企业家学习,还是向日本企业家学习。稻盛和夫回答说,在术的层面应该向欧美学习,在道的层面,则应该向日本学习。而道,应该向中国传统哲学去寻找。
 
当被追问,这个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究竟是什么时,稻盛和夫平缓地说出四个字——敬天爱人。
 
稻盛和夫企业经营理念的代表作是《成功的真谛》。读这本书时,我有一种错觉,仿佛读的是中国哲学,或者是一本中国大家族的家训。
 
读小章节的标题,“利他精神”,“动机至善”,“因果报应”,“满招损,谦受益”,“心怀感激”等词汇充斥其中,这是一位在企业经营中把中国传统哲学运用到极致的日本企业家。
 
有人说,这些理念不稀奇啊,我都懂啊。我怎么事业无成?那是因为你并没有真正践行这些理念,稻盛和夫说:
 
“理念这种东西,如果领导者本人不相信,而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是一文不值的。我们没有必要把经营理念想得那么高深。理念可以很简单,自己从心底相信才能称之为理念。”
 

稻盛和夫
 
想一想我们自己,当遇到困难时,要做出决策时,不得不采用雷霆手段时,多大程度上遵循了“利他精神”、“动机至善”?有人说,我自身都难保了,我哪里还能考虑他人?这其实是一个思维习惯的问题。
 
宋代以后,中国儒生必读的一本入门级读物叫《大学》。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紧接着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大学》最核心的“三纲八目”。
 
我们做所有事情之初,要“诚意正心”,然后修身。修身的结果是,再也不需要刻意追问发心,发心就是至善。
 

 
北大教授李零曾在他的书中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
 
有一次,在三联书店二楼的咖啡厅等人,顾客除我,只有一伙年轻男女,在隔不太远的另一张桌子上,好像是开会。他们高谈阔论,话题是药品生意。其中一人说:
 
“卖药就要卖“治不好病”的药——准确地说,是专治那些根本就治不好,但患者希望治好,而其实还是治不好病的药。比如风湿、乙肝,肯定治不好,正是因为治不好,这样的药才特别好卖,不管多贵,都有人买。不错,你说这样做不道德,但我只是违反普通人的道德,并不违反商业道德。普通人的道德,只有等你赚到李嘉诚的地位才能讲……”
 
这样的人,缺的就是“诚意正心”这一课。他们即便短期成功,也必不长久。
 
 想象力
 
我曾经想如果有一天退休了,该去干什么,后来觉得写小说或者电影剧本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我经常做有意思的梦。一边做梦,一边赞叹,这个故事真是太精彩了,现实世界里的人根本想不到。要是能发明一个方法,在半梦半醒之间,把故事记下来就好了。因为清醒后再记录,只能抓住一些只鳞片爪的碎片。
 
我最近就做过一个神奇的梦,具体内容忘记了,依稀记得梦的结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三维的物体,从正面看是圆形,上面看是三角形,侧面看是长方形,这样的物体是什么样子,想象得出来吗?
 
我的这个梦就是这样的。它应该是一个侦探故事,把这个故事中的主要元素提取出来,按时间倒序排列,成为一个不同的符合逻辑的故事,旁观者看到的却是不同的元素,组合起来又是另一个全新的故事。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听着就很有意思是不是?
 
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有想象力,遗憾的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想象力逐渐丧失,只能偶尔在梦中出现。
 
前两年有一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横空出世,他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人类的祖先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并统治地球,正在于其拥有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一项能力——虚构。现代社会的诸多概念,诸如金钱、国家、企业、宗教等,都是想象的共同体。
 

 
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世界的本质是虚空,然而人类却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所依靠的就是想象力。
 
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一书中提出,随着人工智能崛起,未来人类的右脑思维将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左脑负责理性,理性的部分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右脑负责感性,很难被替代,具体表现为6大能力,即三感三力,分别是: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和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
 

 
故事力指,有故事要会讲故事,没有故事要会编故事;交响力就像作曲家创作交响乐一样,能够把不同的器乐不同的声部组合成美妙的主题和谐统一的音乐;共情力则是理解他人和别人产生共鸣的能力。
 
以上这些都需要想象力。
 
《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一个观点:今天的世界,不再按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划分,而是应该按照想象力,划分为高想象力国家和低想象力国家。而且,按照他的看法,所有人也应该这样划分,要么是高创新,富有想象力的人,要么是低创新,缺乏想象力的人。
 

托马斯·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列举了三种思维方式:工匠、侍者和新移民。
 
工匠是一种精神,把事情做专业,成为专家;侍者则体现了一种灵活性,弗里德曼有一次在餐厅用餐,侍者给他非常好的体验,他愉快地给了侍者很多小费;新移民人生地不熟,必须调动全部聪明才智,才能安身立命。
 
对照一下,很多人的思维连工匠都做不到,更不要说侍者与新移民了。
 
在金鼎平和教育综合体项目组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我提到现在的商业综合体为了吸引人流,都要体现“社交”的功能,甚至要有一些网红打卡的景点。
 
营销特别需要想象力。现代营销学奠基人西奥多·莱维特写了一本书《营销想象力》,在书中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00年伦敦的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英国著名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的招聘广告,广告很短,只有49个字,但是广告一登出,立刻应者云集,这则广告是这么写的:
 
招募男士参加冒险旅行。
 
工资很少,环境严寒,数月不见天日,危险四伏,可能无法全身而退。
 
成功之日,光荣和赞誉纷至沓来。
 

 
这就是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广告文案。莱维特认为,所谓营销想象力,就是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响应,理解顾客最真实的需求,抓住企业经营的本质,从而创造性地制定针对顾客需求的企业运营计划。
 
这个广告充满想象力地击中了许多人内心对于荣誉的需求,因此才有那么多人来应聘。
 
如果你害怕面对未知的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你多半缺乏想象力。因此,各位,从现在开始,在空闲的时候,尝试发掘训练自己的想象力。
 
作家是这方面的楷模。畅销书作家马伯庸介绍过一个做法,先设想一个原点,例如:在沙漠里发现一整块十吨重的黄金,该怎么办?由此展开去,想象各种可能,各种细节,细节一定得真实,这样才能让想象变得更有质感。
 

马伯庸
 
这样一种想象训练,实际上分两步。第一步,想象一个起点,或者想象一个终点,甚至一种结构;第二步,想象具体路径,细节要真实,内在逻辑要强。
 
当开始想象路径和细节并且思考内在逻辑的时候,浪漫就慢慢退去,精确浮现出来。
 
2、

精确
 
理工科出身的人,天生对精确有嗅觉。
 
西方科学家流传一个笑话:
 
一个工程师、一个物理学家和一个数学家,三个人坐火车在苏格兰旅行。他们看见窗外有一只黑色的羊。
 
工程师说:“哈!苏格兰的羊是黑色的!”
 
然后物理学家说:“不能这么说,你只能说苏格兰有些羊是黑色的。”
 
这时候数学家说:“苏格兰至少有一个地方,其中至少存在这么一只羊,它至少有一面是黑色的。”
 
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就是这样的话语风格。
 
不是理工科毕业,也可以提升自己做事的精确性,有两种思维必不可少,一是模型思维,二是工程思维。
 
模型思维
 
狭义的模型是一种微缩物品。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观察到,微缩物品也许能够彻底颠覆我们认知事物的方式:我们无须再通过循序渐进的观察一点一点地了解全貌。而是一眼就能看遍事物的全局,当即明白其中的道理。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广义的模型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是如何认知与理解世界的?抽丝剥茧到最后,一定会发现一个模型。
 
有人研究血型,认为性格跟血型有关,这就是一个模型,通过血型把人群分为四类。
 
星座学说更为流行,对于全球几十亿人来说,12个星座显然不够,因此衍生出太阳星座、月亮星座、上升星座等复杂的理论体系。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
 
中国古人信奉阴阳风水,生辰八字。曾国藩特别擅长相面,他写过一本书《冰鉴》,专门讲如何通过面相来识人用人。相面之外,还有看掌纹、测字、解梦、占卜算命等,都各自发展成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
 
有人说,我不信这些东西,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相信科学。殊不知,科学家也是通过模型来认知世界的。
 


牛顿的三大定律就是一种模型,这个模型对日常生活足够有效,但并不是真相。等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大家才发现,牛顿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假设是错的。相对论也是一种模型。今天物理学家还在苦苦思考新的理论,以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统一起来。弦理论是到目前为止最有希望的一个模型。
 
谚语、箴言也是模型。小时候,家里长辈就教导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后面还跟一句话:祸从口出,沉默是金。我一开始不以为然,后来吃了苦头,对这个模型就高度重视了。
 
模型通常都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简化。模型思维的第一步是做假设,假设的目的是精简掉那些不重要的因素,而尽量搜集有效的已知条件;在此基础上可以做逻辑推导,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把结论和现实进行拟合,如果十分匹配,说明这个模型很成功,如果相差很大,则要反思哪里出了问题,很可能是假设出了问题,模型本身可能也不精确。
 


最精确的模型是数学模型。我以前大学读的专业是应用数学,核心课程就是数学建模。我给大家举两个数学建模的例子。
 
2021年6月底,上海疾控中心宣布,上海完成疫苗全程接种人数达1683.6万人,18周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率达到了77.6%。这也宣告上海疫苗接种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为什么是77.6%?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这里面的数学模型很简单,用到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就能理解。最主要的概念有两个:新冠病毒传播系数R0,也就是一个人被感染了,平均能够感染多少人,R0越大,说明病毒感染性越强;疫苗保护效率p,打了疫苗的人有多大比例实现免疫。假如说R0<1,那么,感染的人数会越来越少,这个病毒就不必担心。R0>1,这个病毒就有扩散的风险。
 
新冠病毒的R0大约是2.6,打疫苗的目的就是要保证2.6个人里面,至少有1.6个人是免疫的,不会被病毒感染。1.6/2.6=61.54%。理论上,只要人群中61.54%的人对病毒免疫,病毒就是可控的,不会大规模扩散。那么,为什么接种疫苗的比例不是61.54%呢?
 
那是因为疫苗保护效率p不是1。当时的国产新冠疫苗,其保护效率p=79.34%。用61.54%除以79.34%,便得到了77.6%。
 
再举另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叫马尔可夫模型。
 
通常一个课堂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全神贯注听讲,总有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开小差。有人可能一直开小差,有人可能偶尔开一次小差,但总体上,开小差的学生总数会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数值。
 
先做一个假设,今天认真听讲的学生,明天依旧认真听讲的概率是90%,10%会开小差;今天开小差的学生,明天依然开小差的概率是70%,30%会认真听讲。假如第一天50个人认真听讲,50个人开小差。那么,到了第二天,50个认真听讲的学生中,45个继续认真听讲,5个开小差;50个开小差的同学35个继续开小差,15个认真听讲。
 
于是,第二天认真听讲的60人,开小差的40人。这样演算下去,第三天认真听讲的是66人,开小差的是34人……一直到最后,认真听讲的75人,开小差的25人。到此,人数就保持稳定,不再变化。
 
如果把初始状态调整一下,第一天所有的人都认真听讲,或者所有的人都开小差,到了最后,还是75人认真听讲,25人开小差。神奇吗?我们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任何事物终究会回归其本性。背后的原理就是马尔可夫模型。
 
如果有人对数学模型感兴趣,建议读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维》,书中介绍了23组思维模型,每组又至少包含三四种模型,这样总数将近100种,其中充满了大量的数学模型。
 

 
有许多好的培训课程,训练的就是模型思维。如:六顶思考帽、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组织管理的杨三角方法等。模型能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
 
工程思维
 
工程思维就是工程师的思维。工程师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一个想法变成现实。
 
有人说,科学的本质是发现,工程的本质是实现。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短视频,讲了一个新职业“收纳师”。
 
主人公是一个97年的小姑娘,网名“纳爷”。
 
她也确实做到了这个行业的顶端位置,时薪1200元,一个月能挣50万!
 
收纳师就是帮别人整理家里的物品,经过收纳师一番收拾,原本乱哄哄的抽屉、橱柜、房间就变得整洁而有条理。
 
可能你会很纳闷,整理房间谁还不会?竟然有人能靠它赚钱!对,好的收纳师自有其过人之处,依靠的就是工程思维。更具体一点,是工程思维中的一种结构化思维。
 

 
2021年平和学校举办25周年校庆,从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我们举办了长达一年的校庆系列活动。举办这样一个大型项目,特别需要结构化思维。
 
大家有没有发现,策划实施校庆这样的活动,本质上跟收纳师的工作差不多。在脑子里,你把工作分成了很多类,形成一个个的模块。这些模块互不重合,又完全覆盖了整个任务,没有遗漏。
 
这种分类的能力,就是一种结构化思维。我们身边有一些同事执行力特别强,拿到一项任务之后,很快就能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分步实施。这几乎是一种本能,说明天生结构化思维能力强。
 
有一本书,叫《麦肯锡意识》,介绍了麦肯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其中提到麦肯锡非常著名MECE分析法。MECE是一个英文词组的缩写,全称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个分析法很好理解,在实际运用时如何分类特别有讲究。
 

 
《麦肯锡意识》还提到麦肯锡公司如何做汇报,完全是结构化的思维,非常实用。简而言之,就是结论先行,证据支撑。这个方法如今已经被运用到很多领域。
 
之前我曾经跟大家提过如何向上级汇报工作,我给大家建议的结构公式是:
 
汇报=目标+挑战+方案+结果
 
汇报工作可不是把问题扔给领导,即便需要领导帮忙,提出的问题不能是问答题,而应是选择题。秉持以终为始的思路,先讲目标,然后讲实现这个目标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然后列举自己设想或已实施的方案,以及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后果。
 
这样汇报工作,领导就会觉得你思路特别清晰,工作推进很有成效。
 

 
我自己这两年一直在尝试用结构化的思维来写演讲稿。以这篇讲稿为例,经过遴选,我最后选择了怀特海“教育的节奏”的理论,以“浪漫、精确、综合”作为这篇演讲的主要结构。
 
在浪漫的部分,讲理想主义和想象力;在精确的部分,讲模型思维与工程思维;但逻辑与因果很难纳入这个结构,联想到我们这些年的发展,一直努力在营造一种包容的教育生态,于是就做了调整,在综合的部分,讲包容与生态。逻辑与因果留待下次再讲。
 
这样的结构,既有助于我自己整理思路,也方便大家理解。
 
3

综合
 
程序员是典型的工程思维。网上关于程序员的段子很多,我列举一个:
 
老婆给当程序员的老公打电话:“下班顺路买一斤包子带回来,如果看到卖西瓜的,就买一个。”
 
当晚,程序员老公手捧一个包子进了家门……
 
老婆怒道:“你怎么就买了一个包子?!”
 
老公答曰:“因为看到了卖西瓜的。”
 
程序员给人们的刻板印象是呆板、木讷、不知变通。那是因为他们过度追求精确,而世界需要综合。这部分我也讲两点,一是包容,二是生态。
 
 包容
 
一个人,经历足够多之后,自然就会变得包容。
 
孔子说自己“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心态变得包容,无论什么观点,都愿意听一听,哪怕自己不赞成,也去想一想其中有没有道理。
 
我对“耳顺”的理解是:总是去想,那些不赞同你甚至激烈反对你的人,有可能是对的。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所说:“事实的反面是谬误。但是一个深刻的真理的反面很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
 

尼尔斯·玻尔
 
生活中的悖论很多,不同人构建的人生模型,有时甚至相互矛盾。
 
我举个例子,我们都听过这样两句话,一句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句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这两句话都是对的,难道完成90%才算是刚刚开始吗?
 
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两位教授分享,一位是芝加哥大学的法马教授,另一位是耶鲁大学的席勒教授。有意思的是,两人的观点截然相反,法马教授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席勒教授则认为市场无效。
 
经济学家喜欢建构模型,但是他们深知模型思维的弊端。经济学家说,所有模型都是错的,其中有一些是有用的。模型思维与工程思维都隐含了对真实世界的简化与假设,只有这样,才能让问题推演。然而那些被忽略的因素有时候可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润老师有一篇文章,核心观点是“效率是创新的敌人”。文章提到,腾讯在做早期创新的时候,流行一句话:不鼓动,不反对,给空间,给时间。还有一句话:不挤出最后一滴水。
 
因此,刘润说:效率,追求最短路径;创新,需要适度浪费。
 
听着很矛盾是不是?然而矛盾正是生活的本质。
 
所谓包容,就是在你头脑中,不止一个模型,要有多个模型。查理·芒格十分推崇多元思维模型,同一件事情,尝试用不同的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有时候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个模型无法解决,需要把几个不同模型综合起来,才可能推动问题的解决。
 

 
一位朋友分享人生感悟,说了一个公式:运气>选择>努力。我很赞赏她,没有一定的阅历,讲不出这样的道理。
 
我给她提建议,把这个模型改一改,改成三个模型,境界会更开阔。她问,怎么改?我说,把“努力”改为“天道酬勤”,“选择大于努力”改为“低头拉车,抬头看路”;“运气大于选择”改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她连声称好。
 
我有些追求完美的执念,觉得这三句话在形式上不统一,于是把“天道酬勤”改为八个字。我首先想到的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最终还是确定为“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样三句话在结构上就一致了:
 
1. 努力: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 选择:低头拉车,抬头看路;
 
3. 运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三句话单独拿出来看,每一句都是一个成熟的人生模型。连在一起,对每一句皆认同且不产生内在冲突,才算是对人生有深刻的洞察。
 
在学校工作,时间流逝特别快。年复一年,一级又一级学生进来,一届又一届学生离开。我常常想,哪些教育对学生有帮助,哪些并没有。
 
我见到过在学校里表现出色、遵章守纪、心地善良的学生,多年之后碌碌无为,对母校没有任何感恩之心;我也见过在学校调皮捣蛋、无法无天的顽皮孩子,长大之后成为某一个领域的精英。
 
这就促使我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教育的价值是什么。人总是被自己建立的模型所限制,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而成长,就是把你曾经恪守的一些模型推翻,用更宏大的格局和更开阔的综合视野看待问题。
 

 
市场究竟有效还是无效?经济学家的答案是既有效,又无效。人性本恶还是本善?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告诉我们,既恶也善。如果能够达到禅宗顿悟的境界,那就是无善无恶。
 
复旦大学已退休的哲学教授王德峰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禅宗的顿悟,叫“如桶底脱”。一个木桶装满了水,沉重不已,忽然有一天,桶底脱落,水倾泻而下,那样一种瞬间通畅的感受,就是顿悟。
 
能够掌握各种不同的模型,却又不受这些模型所限,在不同的模型间切换自如,可称之为禅悟。
 
生态
 
自然环境需要“绿水青山”,教育领域也需要“绿水青山”。
 
做管理就是做生态。知名媒体人吴伯凡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在缅甸的某个山区,生态学家发现一种很珍贵的树种正处于灭绝的状态,原因是:它们虽然也结果实,但这些果子掉到地上之后,没办法长出小树。
 
生态学家一开始以为是这种树失去了生殖能力,或者说,这个果实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现了某种变异而导致没办法发芽,长出新的树苗来。后来,经过反复研究发现,问题不是出在果子上,而是出在森林里的另外一种要素,这种要素的缺失导致这种树没办法再繁殖。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缺失的这种要素是——猴子。这个树林里本来有很多猴子,因为它们长得特别萌、特别可爱,深得城里人的喜爱,当地人就把猴子捉起来拿去卖,导致森林里的猴子就没有了。
 
而这种猴子的主要食物就是吃这种树的果子,树籽经过猴子的肠道,借助于粪便的肥力发酵,然后才能发芽。所以没有了猴子,这种珍贵的树种也就要灭绝了。当然,最后重新把这些猴子弄回来,就又长出小树来了。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种角色都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生态越是丰富,系统就越有活力。
 

 
上海在PISA测试中全球第一,却得不到世界足够的尊重与认可,因为我们是靠着大运动量的训练刷题得到的高分。
 
我们在办学校,而不是办教育;我们在做产业,而不是在做公益;教育界太多平庸的功利主义者,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许多老师勤勤恳恳,不知道自己越是勤勉,越是陷入“平庸之恶”……
 
我刚刚进入教育行业时,互联网刚刚兴起,我买了电脑,最早还是拨号上网,除了偶尔玩游戏之外,更多的是在教育社区和全国各地的同道者交流。
 
那个年代,愿意流连于教育社区的人大多是对教育有热忱,内驱力强的人。在现实中,你可能没有太多的朋友,但是在网络社区里,却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平和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汇聚了一大批理想主义者。理想不能当饭吃,大部分的理想主义者都会在现实生活中碰壁,而不得不妥协。但是,我们愿意给理想主义者一个安静的角落,让他们默默地发光,这样一种细微的差别,极大地改变了平和的气质。
 
《学校管理的本质》一书的扉页上有一句话: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搭台,是赋能,是生长。正所谓养鱼先养水,水好了,鱼会自然而快乐地生长,完全感觉不到被动与压抑。

做学校生态,就是创造足够的空间,让那些浪漫的人,精确的人,都能在学校的大系统里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参差多态,自在生长。
 
4

结语
 
我曾建构过一个模型,把人群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纯粹的现实主义者,第二类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更多人属于中间两类,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在个人事务上,我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在职务行为中,我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我试图把这两个角色综合在一起。
 
综合的最高境界是化繁为简,举重如轻。听起来很浪漫是不是?那是下一个新循环的开始。
 
本文为2022年1月19日在平和学校寒假中层培训会上的演讲,略有删减。

万玮:基因与环境,哪一个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大?

万玮校长的10个方法论——平而不庸,和而不同:“平和人物”的特征

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参考文献:

《教育的目的》,(英)怀特海,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
《教育的目的》,(英)怀特海,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
 “The Heart of a Broken Story” Salinger,J.D., Esquire XVI (September 1941).32.
 IBO,https://www.ibo.org(获取时间2021年12月25日)
《史蒂夫·乔布斯传》,(美)沃尔特·艾萨克森,中信出版社,2014年3月
《成功的真谛》,(日)稻盛和夫,中信出版社,2016年9月
《去圣乃得真孔子》,李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3月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1973 原文如下:
Believing with Max Weber that man is an animal suspended in webs of significance he himself has spun, I take culture to be those webs and the analysis of it to be therefore not an experimental science in search of law but an interpretive one in search of meaning,” he wrote in his 1973 book,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美)丹尼尔·平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
《没有这三种想象力,你将被时代抛弃》,胡泳公众微信号
注:金鼎天地平和教育综合体,位于上海浦东金鼎天地商办“九宫格”东北区块,汇集诸多优质教育资源,是金鼎天地唯一一个以教育为主题的地块。
《营销想象力》,(美)西奥多·莱维特,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9月
《把世界装进火柴盒:微缩的历史》,(英)西蒙·加菲尔德,未读出品,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 
《模型思维》,(美)斯科特·佩奇,湛卢文化出品,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
《麦肯锡意识》,(美)艾森·拉塞尔,保罗·弗里嘉,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
在玻尔的儿子著作中有转述,Hans Bohr in "My Father", published in Niels Bohr: His Life and Work (1967), p. 328
《效率是创新的敌人》,刘润, https://mp.weixin.qq.com/s/4E7vGQHkXcwqxPPQIYdrPw,(获取时间2021年12月25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